ECFA幾乎是這一年來,台灣最重要的經濟議題,打開電視每天都會有和它相關的新聞出現。
有人說簽署ECFA可以讓台北股市上萬點、3000億外資等著排隊投資台灣;也有人說它會讓台灣超過24萬人失業、傳統產業血流成河,在這裡,我沒有能力談論上述誰對誰錯,只是認為如果ECFA是這麼一個可以讓大家一再談論的話題的話,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了解它是什麼?
所以我決定藉著寫學習部落格的機會,讓自己好好整理各方資料,了解到底什麼是ECFA?
什麼是ECFA
ECFA是英文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的縮寫,換成中文可譯為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」,主要用意是規範中國與台灣之間的經濟合作活動基本協議,是兩岸未來經濟往來的遊戲規則。
ECFA的談判內容是什麼?
談判內容可能包括商品貿易(包含關稅)、服務貿易、投資保障、智慧財產權、雙邊經濟合作、貿易爭端處理等等。
經濟架構的概念有點像是個櫃子,雙方先決定要談的內容方向與時程,再進入實質的內容談判,逐漸把櫃子裡的抽屜填滿,是一種漸進式的談判。
而其中一個抽屜,商品貿易的重點內容,就是兩岸貿易往來的關稅調整,有更多台灣商品可以用較低關稅,甚至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,相對的,中國也可以要求台灣開放目前沒有比照WTO(世界貿易組織)規範,課以較高關稅的兩千多項農產品進入台灣。僅此一項,就可能使許多產業成本結構改變,進而改變兩岸產業的樣貌。
ECFA和自由貿易區協定,甚至和香港和中國簽署的CEPA有什麼不一樣?
自由貿易協定:適用於區域與區域或國與國之間,就像是東協、歐盟或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
CEPA:是中國與香港特別行政區之間簽訂的,規範的是一國之內不同區域的關係
ECFA:是基於台灣與中國特殊的關係,擱置主權爭議,先行處理兩岸經濟的貿易、投資、經濟往來的協議架構。
為什麼政府要推動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」?
可分為「防守」和「攻擊」兩方面來探討。
以防守方面思考:
近幾年來全球區域經濟興起,全球被分成幾個區域,區域之間貿易往來自由,區域之外就有差別待遇,舉例來說,北美自由貿易區、歐盟以及鄰近我國的東協自由貿易區,台灣過去都因為主權以及兩岸爭議無法進入。
以東協出現造成的問題而言,我國塑化、鋼鐵等重要產業,未來如果想進入中國或東南亞市場時,會有百分之一至十二的關稅差異,但是東協內的生產商卻沒有關稅,衝擊我國出口產業;而2010年,一向是我國電子與製造業最強的競爭對手的韓國,也將加入東協,這使得石化、機械業產業受到影響。而台灣如果能夠與對岸簽訂ECFA,至少可以堵住東協即將實施可能產生的威脅,雖然東協並不是推動ECFA的唯一理由,不過可能是最具急迫性的理由。
以攻擊方面思考:
如果中國是未來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,建立架構,移除過去兩岸經貿往來的阻礙,將可以幫助我國國際競爭力,凸顯台灣的門戶地位,吸引台商將台灣做為全球佈局的總部,也吸引更多外資。
目前ECFA的主要爭議有哪些?
可分為三點討論。
1.台灣過去無法加入其他自由貿易協定,主要是由於中國的阻撓,簽了ECFA不代表台灣就可以加入東協,或是其他自由貿易區。
2.簽了ECFA,我們會不會過於依賴大陸把雞蛋過於放在一個籃子?
3.簽了ECFA,我們會不會有更多產業外移、更多失業?
ECFA簽訂的過程會發生什麼事?
兩岸依據協議的主題,初期,先會有一張「早期收穫清單」(指雙方最急迫,而且獲得共識的產品,立即減免關稅的項目清單),雙方先就希望的商定議題處理列入,至於比較敏感的,或雙方無法達成共識的項目,就會被排除在早期收穫清單之外,留待日後處理。早期收穫清單也會訂出各產業開放時程與表訂協商進度,依據協商結果,影響會逐漸發酵。
我國爭取納入早期收穫清單的項目是製造業商品提早降稅,包括石化、汽車、面版等。另外,我國也在積極爭取大陸對我國開放服務業市場,金融、物流和航空等,都在爭取的項目之中。
台灣與中國未來經貿關係的發展,會因為ECFA造成什麼短中長期演變?
ECFA的影響將是逐步的。
順序可能是,短期因為關稅,在「貿易」上先看到變化,然後才是中長期,兩岸之間服務業、製造業的結構轉變。
舉例來說,關稅減免較大的產業,例如塑化、鋼鐵、有意以大陸為品牌佈局的汽車產業,早在大陸佈局的金融服務業,這些以台灣為基地的廠商,往大陸佈局一定會更積極,至於成本敏感的毛巾業、製鞋業、農業,如果沒有被列入早期收穫產業,可能有幾年的調整空間,沒有成功轉型的,勢必考慮關廠外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